30岁时,武训在馆陶、堂邑、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。
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时年50岁的武训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,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,光绪二十二年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。
山东清廷封其为“义学正”,赐给黄马褂和“乐善好施”匾额,准予建立牌坊。
1896年,时年58岁的武训因患重病,在他一手创办的御史巷义塾中病逝,出殡当天,山东、馆陶、临清三个县的官绅学子乡民几乎倾巢出动,据说,超五万人为其送行,影响力可见一斑。
1906年,清廷下诏国史馆为武训立传,山东衙门还专门建造了武训祠,为其立碑纪念,民国期间,政府又专门为其立了塑像,并建武公纪念堂,武训事迹被列入民国教科书,据说,当时有七个省,超三十多个学校是以武训的名字命名的。
至此,武训的形象已经在民间深入人心,堪称平民教育的神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神,在特殊年代,因为一些无法详述的原因,其被定义为“在万恶的封建社会中,武训这种底层人物,不寻求革命推翻旧社会,反而帮助统治者助学育人,这是助纣为虐...”,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,是劳动人民的大叛徒...
于是,武训名声很快就臭了,甚至于武训在山东的坟墓都被挖了,棺椁被擡出来,游街示众...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zongcaidaren.com
(>人<;)